在位于西安高新區的“曲率引擎”光子制造園區內,一場場特殊成果展示引人駐足:飛秒激光設備精準加工航空發動機核心部件,時間門控單光子相機穿透濃煙和火光識別火場被困人員,8英寸硅光芯片中試線加快建設……這里,曾停留在論文里的光量子技術,如今已轉化為全球領先的商用芯片。
近日,“活力中國調研行·萬千氣象看陜西”主題采訪活動走進西安中科光機投資控股有限公司(西科控股)、陜西光電子先導院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光電子先導院”),探尋陜西以“硬科技”為筆,在光子芯片領域刻下鮮明印記的生動實踐。
拆圍墻
從“高閣”到“貨架”
西科控股是由中國科學院西安光機所發起設立,國有大型金融機構和地方政府投資平臺多方參股的專業化科技成果轉化平臺。
作為中國“硬科技”理念的發源地、科技成果轉化“西光模式”的實踐者,西科控股成立13年來,經歷了從研究所的資產管理公司,到面向全國高校、院所、海歸科學家等各類創新主體的專業成果轉化平臺,服務區域也從立足陜西,拓展至覆蓋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初步建立起硬科技創新創業“雨林生態”體系。
“2015年2月,我們剛孵化出50家企業,如今企業數量已達554家,市值突破6700億元。”西科控股董事長兼總經理曹慧濤介紹說。
從過去科研人員“不愿轉”、資本“不敢投”,到現在光子芯片估值超千億,這一轉變的背后,是2007年“拆除圍墻,開放辦所”的改革嘗試。通過打破編制束縛,共享科研設備,吸引海內外人才,正是這種“破壁”思維,讓其孵化的166個項目走向市場,其中3家登陸科創板。
走進占地41萬平方米的曲率引擎產業園,光子制造、量子通信等企業比鄰而居。園區內80%企業互為產業鏈上下游,形成“上午送設計,下午拿樣品”的協同效應。這種“聚鏈成群”的模式正被復制到上海G60科技園,構建橫跨東西部的硬科技走廊。
西科控股以“科技金融+科技服務+科技平臺+科技空間+科技智庫”五位一體模式,打造”硬科技創新創業“雨林生態體系”,為硬科技“種子”破土而出提供豐厚沃土。
曹慧濤表示,從西科控股創立之初,他們就做好了“十年磨一劍”的準備,耐下心來投早、投小、投長期、投硬科技,一路勾畫著自己的創投路線。目前已經形成了光子產業、人工智能、量子技術、商業航天、新能源新材料等多個產業集群。
育生態
從“一棵樹”到“一片林”
潔凈廠房內,精密儀器低鳴。在陜西光電子先導院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光電子先導院”)的實驗室里,記者見到科技研發人員正在進行化合物光子芯片作業。這些光子芯片被應用于基站、3D識別、光纖網絡、照明顯示、激光雷達等多個領域。
陜西光電子全鏈條創新生態的建設,正是為了支撐此類核心技術的發展與應用。“西安光機所聯合省科技廳及西安高新區,目的就是致力解決如何將光子產業發展成果轉化為產品這個問題。”光電子先導院楊軍紅點明了平臺設立的初衷。
“光電子先導院專注于‘化合物芯片+硅光芯片’研發、中試、檢測等全流程技術服務。在陜西省‘追光計劃’‘躍遷行動’的總體布局下,光電子先導院已建成先進光子器件工程創新平臺,正在全力建設先進硅光集成技術創新平臺。目前已具備砷化鎵(GaAs)光電芯片材料的光刻、刻蝕、薄膜制備等關鍵工藝能力,并已完成多款VCSEL(垂直腔面發射激光器)產品PDK(Process Design Kit,工藝設計套件)發布,正在與多家頭部企業合作并進行產品導入;硅光平臺已基本完成硬件建設,預計2025年正式通線。”楊軍紅介紹。
如果說西科控股為硬科技“種子”破土而出提供豐厚沃土,那么光電子先導院,則聚焦光電子領域,提供從研發到中試的關鍵共性技術支撐。他們的緊密協同,正驅動陜西光電子產業在“追光計劃”的引領下加速奔跑。
作為陜西省和西安市光子產業鏈“鏈主”企業,光電子先導院致力于破解光子產業創新主體在初始階段“建不起產線、產品無法驗證、產能無話語權、市場風險高”四大痛點,打通光子產業科技成果轉化的市場化斷點和產業化堵點,助推優質科技成果加速向新質生產力轉化。公司成立至今,已為超過100家包括企業、高校和科研院所在內的客戶提供了研發、中試、檢測等全方位技術服務,助推多項科技成果及產品突破國外壟斷、實現進口替代、填補國內空白。
2021年,陜西省“追光計劃”的東風,為光電子全鏈條創新生態注入強勁動能。稅收優惠、專項基金、項目支持……一系列政策組合拳為西科控股和光電子先導院的發展,以及其培育的企業掃除障礙,提供了堅實的后盾。在西科控股和先導院的推動下,陜西光子芯片、光子制造、光子傳感等細分領域集群初具規模,千億級產業藍圖正在鋪開。
在“追光計劃”的持續照耀下,陜西光電子產業,正奮力在全球版圖上刻下耀眼的“中國芯”印記。
【來源:陜西網】
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