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產業升級的潮流下,在新經濟、新動能儼然成為政績最大亮點的評價體系下,新興產業一哄而上。但令人遺憾的是,這種新經濟的區域規劃并未經過謹慎的市場調研、當地優勢資源分析、各省市各地區之間的規劃交流、合理的風險測評,就直接轉化為了具體的建設和生產。與新經濟占比上升的漂亮成績單相伴相生的,就是部分行業過熱甚至出現產能過剩現象。可以說,這種為了結構轉型、產業升級而推動的新經濟與以前一味追求GDP的做法并無本質區別,甚至有拔苗助長之嫌。 正如此前光伏產業在發展高峰時期,曾有28個省市把光伏產業作為主導產業和產業結構調整的重點,至少280個地級市或者工業園區提出了打造千億元新能源或者光伏產業基地的概念。這導致了光伏產業產能過剩問題突出,原本發展前景大好的產業陷入了困境,而前期寬松融資帶來的后期債務壓力也讓一些領頭企業不堪重負。 除了重復建設,這種簡單粗暴地把轉型升級視為“絕對支持新興產業發展”,把“新經濟比重增加”視為政績亮點的思維方式還容易滋生的問題是,部分企業打著新經濟的幌子,利用政策紅利卻并未真正推動技術、模式的升級。
據辛國斌介紹,當前在國內的自主品牌中,工業機器人集中在中低端產品,六軸以上多關節的機器人供給能力相對較低,而其他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也如此,很多企業僅僅停留在初級加工層面,幾乎完全延續了傳統產業的生產模式。 當然,因噎廢食絕不可取。支持新動能、鼓勵新動能的思路本身并無問題。正是在政策的鼓勵下,機器人產業的技術水平明顯提升,人機協作機器人等高技術含量機器人已經推向市場,骨科手術機器人在三甲醫院已經實現了批量應用,語音識別技術、圖像識別技術等一些機器人的專有技術,現已在國際上達到了先進水平。 真正值得重新思考的是支持新動能的方式。改變政績評定標準、提高政策紅利的技術門檻、轉變政策優惠的支持方式和時間節點以及產業政策制定時加強區域間的溝通協調等,都是避開“陷阱”、真正成為新動能發展支撐的辦法。
轉載請注明出處。